出處/科學人雜誌
撰文/韋伯(Michael E. Webber)
翻譯/鍾樹人
2015年12月20日,中國深圳一座垃圾山崩塌,造成至少69人死亡、幾十棟建築倒塌,重現了2008年反烏托邦動畫電影「瓦力」中廢棄物堆積如山的場景;該電影情節恐怖但真實:人類毫無節制地製造並堆積垃圾,最終只能離開地球。要讓現代城市永續發展──也就是保護地球而非摧毀它,最有效的辦法是減少源源不絕的廢棄物流(waste stream),並把剩餘的東西當做資源來利用,某個程序的廢棄物將成為另一個程序的原料。
越來越多人往都市遷移,都市因而成為解決全球資源問題的關鍵。市長們別無選擇,必須擔負更多責任、構思解決方案,對解決環境問題缺乏行動力的國家尤其如此。2015年12月,各國在法國巴黎簽署的國際氣候協定中,城市也扮演核心角色。當時有超過1000位市長齊聚巴黎,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他們表示,城市可以比中央政府更快展開行動。改變建築法規及資助能源效率改善,只是兩個起點。
城市挺身而出合乎常理,一些城市(例如美國紐約市、墨西哥墨西哥市、中國北京市)的市民人數比一些國家總人口還多。生活中充滿各種挑戰,但全數交會在一起的場域非城市莫屬。都市可以帶頭行動,因為它能快速擴展解決方案;而且在改善生活品質的過程中,不耗盡地球資源、污染空氣和水或傷害人類健康,城市就是活生生的實驗室。
城市有能源濫用、二氧化碳排放、食物和水及空間時間浪費等問題。減少每項廢棄物流,並把它們視為資源(而非成本)來管理,可以同時解決諸多問題,為全球數十億人創造永續未來。
污染就是解決方案
歷史上有關廢棄物的例子不勝枚舉。1848年和1854年,英國倫敦爆發嚴重霍亂,當地醫師史諾(John Snow)推測公共水井遭污水污染。明確的解決方案是建造下水道,但政府不理會史諾,因為他的想法不符合當時主流認知,而且一般認為這項方案太花錢。現在,氣候變遷科學家同樣遭遇困境,他們表示,廢棄物正在殘害我們,只不過比較緩慢,型式也沒那麼直接,而解決問題必須資助新的基礎建設計畫。史諾後來獲得平反,並被視為英雄(或許現在的科學家正面臨同樣際遇),因為新的領導人展開深具遠見的公共工程計畫,把總長超過1900公里的下水道塞進人口300萬的擁擠都市裡,解決了霍亂問題。相關工程也創造了泰晤士河畔的美景,至今仍是倫敦的著名景點,很多人在河堤散步。
然而,現在光是沖走廢棄物不夠。我們在減少廢棄物之後,應該建立封閉循環,再度利用這些剩餘廢棄物;也就是先管制廢棄物,然後讓它們發揮作用。
要建立新思維,我們必須定義何謂污染。著名工程師巴塔萊(Raj Bhattarai)任職於美國德州奧斯丁市立自來水公司,他告訴我污染的新定義:不在其位的資源。物質有害是因為進入錯誤的地點,例如我們的身體、空氣或水;如果是進入正確的地方,它們就有用,例如,與其花上清理費用把固體廢棄物送到垃圾掩埋場,我們其實可以焚化這些廢棄物來發電。從人口100萬的社區排放的污水中,我們每年可以提煉出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黃金與其他貴金屬,並用於當地製造業。
此概念符合所謂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這個更宏觀的想法,意指社會中不同的行為與程序可以彼此互惠。簡單來說,會有廢棄物是因為人們缺乏想像力。
少即是多
要減少廢棄物,顯然可以從水管漏水開始。令人驚訝的是,一座城市的自來水通常有10~40%在水管中流失。而且市政當局已淨化水質、供電給水泵以送水,所以漏水等同浪費能源。
能源的運用過程也很浪費。一座城市使用的能源,超過一半會轉換成廢熱,從煙囪、排氣管、冷暖氣機與家電排出。提高這些設備的效率,可大幅降低我們在生產、配送和清潔時所需的能源。
垃圾是另一項亟待處理的廢棄物流,美國人每天會丟棄大約兩公斤固體廢棄物。雖然有堆肥、回收或焚化等諸多處理方式,但仍有超過一半的垃圾傾倒在掩埋場。減少包裝是降低垃圾量的方法之一,而且也有其他好處,例如沃爾瑪(Walmart)這類大型零售商發現,減少包裝後,運輸商品所需的卡車車次變少,商品在貨架上的展示空間也增加。
食物浪費也是難解的問題。雖然全球很多地區發生饑荒或食物短缺,美國仍浪費25~50%的食物。食物的生長、加工、儲存、運送、烹飪和丟棄需要大量能源、土地和水,所以浪費食物會造成深遠影響。英美等國現已出現許多運動,例如美國的「我重視食物」(I Value Food),對於解決這個關鍵問題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