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科學人雜誌
撰文/康尼夫(Richard Conniff)
翻譯/王心瑩
紐西蘭的庫克海峽有座圓丘狀岩石小島,稱為北兄弟島(North Brother Island),島上有群鱷蜥(tuatara)很快就要全部變成雄性。科學家在1990年代末期調查這種性別比例失衡狀態,當時雄性已佔62.4%,此後快速惡化到超過70%。研究人員表示原因在於氣候變遷:地面氣溫決定鱷蜥胚胎的性別,氣溫較低有利於發育為雌性,較高則偏向雄性。等到氣候暖化把雄性佔比推到85%,北兄弟島鱷蜥將難逃生物學家所說的「滅絕漩渦」。
鱷蜥和許多其他物種正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把牠們遷移至以往未曾棲息過的地方,即所謂輔助拓殖(assisted colonization),似乎逐漸成為保育學家挽救牠們的唯一選項。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生態學家赫爾曼(Jessica Hellman)是最早把這種想法付諸討論的研究人員之一,她說:「我們傾向採取稍微自然一點的做法。」也就是說,一旦生物的舊家園變得不宜居住,讓牠們自主轉移活動範圍、運用天然廊道尋找新家園是比較好的做法。但赫爾曼解釋,對於分佈在島嶼和山區的許多物種來說,長途遷移絕非首要選項。還有一些情況是舊廊道因人為開發而變得破碎,現已不復存在。
然而輔助拓殖保育策略引發了猛烈批評,因為有可能同時為遷移物種和目標棲地帶來生態浩劫。此外,許多保育學家畢生致力於讓生物重返100或200年前生活的棲地,例如黃石國家公園的灰狼或北美大平原的野牛;想到牠們在未來某個時刻將移居至陌生之地,感覺像是異端邪說。
但氣候變遷造成的毀滅性益發顯著,因此批評聲浪已對如何以及何時遷移物種的指導方針做出讓步,即使不情願也逐漸接受輔助拓殖的策略。線上期刊《自然力:人類世科學》最近對2300名生物多樣性科學家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多數人在某些限制條件下支持這個策略,特別是如果可藉此避免物種滅絕,同時目標棲地承受的風險也很小或幾乎沒有。
袋森鼠
問題:這是極度瀕危的澳洲有袋類,其高山棲地的暖化速度太快,不能只是把牠們往更高海拔遷移。
解決辦法:保育專家正在討論要把這種夜行性動物遷往何處。由於可能得同時遷移其主要食物波岡蛾,做法更加複雜。
縫合吸蜜鳥
問題:這種鳥類分佈在紐西蘭北島與周圍離島,未來幾年氣候變遷將使該處變得非常不適合牠們生存。
解決辦法:氣候變遷讓原始棲地以外的紐西蘭南島成為適合縫合吸蜜鳥生存的環境,保育學家正考慮在那裡建立新族群。
島礁鹿
問題:海平面上升淹沒了美國弗羅里達島礁的大半低窪地區。島礁鹿是白尾鹿的亞種,這種小型鹿在該處僅剩不到1000頭。
解決辦法:研究人員已經把一些族群遷往群島內的高地,幫牠們多爭取幾十年生存時間。
澳洲短頸龜
問題:這種極度瀕危的澳洲爬行類生活在伯斯郊外的濕地,氣候變遷和棲地破壞對牠們造成死亡威脅。
解決辦法:科學家運用超級電腦,為短頸龜尋覓未來數十年適合遷居的棲地。
黃帶箭毒蛙
問題:研究人員指出,當黃帶箭毒蛙位於南美洲雨林的家園變得更為乾燥和炎熱,牠們將被迫往西南方遷移數百公里遠。
解決辦法:目前尚未有針對該物種的輔助拓殖計畫。
加勒白眼蝶
問題:氣候變遷導致適合這種蝴蝶生存的棲地向北移,但物種本身並未跟著遷移。
解決辦法:生態學家在英國北約克郡捕捉這種蝴蝶,帶牠們到原始棲地以北65公里處野放;該物種似乎在新地點繁衍良好。